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助力“4+”互动课堂
2020年1月16日下午,迎春中学第二期“弘中书院·名师沙龙”活动在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沙龙围绕“核心素养链接‘4+’互动课堂”主题展开交流,活动由教科室韩璐璐老师主持。
本次沙龙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一,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名师分享;二,教育教学核心概念名师分享;三,“‘4+’互动课堂”名师对话;四,金校长总结发言。
解读课标 生成主张
吴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周旬月老师、吴中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朱晓娟老师、吴中区英语学科带头人江剑妹副主任、吴中区音乐学科带头人杨骅老师基于各自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对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的理解。
周旬月老师紧扣“4+”互动课堂模式,具体阐述了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施策略;朱晓娟老师立足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江剑妹副主任践行英语学科特色教学,主张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思维品质、文化能力的英语素养;杨骅老师结合昆曲教学实践,提出把知识变成一种习惯的教学主张。
融合概念 明确理念
苏州市体育学科带头人张根荣老师解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等核心概念,巧妙地用“接水管”的方式明确教育理念、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操作理念之间的关联,并指出教师要有“仰视学生”、“平视目标”、“俯视教材”的教学素养。
对话名师 互动有效
核心素养链接名师的“4+”互动课堂,与会名师就 “‘4+’互动课堂的‘互’与‘动’”、“‘4+’互动课堂四个基本环节结构的变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两个问题充分交流对话。跨学科的聆听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生成性的语言表达令人感动。
周敏芳副主任结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特色,指出对学生团队合作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之处;罗艳红老师结合具体教学问题,主张要突出“导学点拨”运用的实效性;曹志红老师认为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基础上,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徐春来老师认为,推进项目式学习,更好地融合“4+”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王芳老师强调“延伸探究”环节贯穿教学全程;解蓉蓉老师认为,教会学生预习将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职责;钱月娟老师指出,“互”可以是教学主体与多媒体的互动,“动”要做到心动、脑动与手动;王超老师认为,“4+”互动课堂的基本环节应是整体的,并强调让“4+”在物理课堂中成为一个习惯;江巧根副校长强调,“4+”互动课堂基本环节要在动态中呈现。
“4+”互动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结构的变化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吗?何淑琴老师认为,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性,“4+”的互动就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互动。教师“教”的改变会促进学生“学”的改变,学生“学”的改变会推动教师“教”的改进,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目标为先 重在行动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金复耕校长对核心素养的协同培养方式作了进一步强调,并对名师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金校长强调,基于核心素养的“4+”互动课堂,一定要基于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基于课堂学情,关注人物、时空、作为、结果等教学要素;基于学科素养,优化教学生态,关注学生进阶、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交往状态。金校长指出,名师的专业发展、率先发展重在行动,做好课堂落地、课例反思与课题研究。
各位名师满怀激情,满载而归。名师们纷纷表示,要把今天理念的养分播洒在我们自己的课堂里,收获迎春绿色发展的质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