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促教 “物”含妙“理”
吴中区迎春中学“弘中悦读·新课堂理念下的7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读书活动(物理教研组篇)
迎春中学凝练“弘中文化”,教师发展读书活动已基本形成常态化的模式。本学期以“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4+’互动课堂教学评议”为主题,各教研组基于“读、听、说、书”四步骤、采用读书沙龙的形式持续推进读书活动。
图片1
“教”学路漫漫
2024年4月25日,物理教研组吉慧萍老师依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在初二(3)班开设《压强》公开课,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到场观摩学习。
吉老师首先通过一段“胸口碎大石”的影视剧片段和一个“手掌碎板砖”的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吉老师通过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通过“指导讨论”,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总结出共同点,从而建立压力的概念;在建立压强的概念时,吉老师通过学生体验活动“手指按压笔尖和笔尾”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因素“受力面积”、“压力”的猜想,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压强的概念,并通过一道例题+一个学生活动“估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落实运用”。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吉老师借助体重计巧妙地进行了化解。
图片2
“研”途皆风景
6月6日下午,物理组全体成员在研读了“新课堂理念下的7种新型教学模式”一书后,齐聚一堂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每位教师结合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吉慧萍老师开设的《压强》一课进行了评议与研讨。其中,教务处王超副主任指出“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教学更是如此,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科室张根荣老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战略层面探讨物理教学:(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3)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开放化、学习方式多元化师生互动多项化。最后,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益颇丰,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
图片3
周懋成:
探究性学习需要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载体,本节课从胸口碎大石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钉床上的人被石头压着砸却安然无恙,课堂中以手代替人砸砖,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引发思考。
讲解压力时,用体重秤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压力不等于重力,只在特定的情境下两者数值相等。从人陷入泥潭的图片展现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让学生猜想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用一些小实验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最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完成验证过程。
在探究出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后,教师设计了学生实验环节,让他们利用新知求出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实验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通过不同小组压强最大的同学的对比说明可能不是最重的压强最大。压强要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
闻壹兵:
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
在学生方面:学生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寻找信息、资料,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很多探究活动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搜索、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得到提升。
在教学方面: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始于一个实际问题或现象,鼓励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探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路径,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课程内容和进度可能根据学生的发现和兴趣灵活调整;强调“做中学”,通过实验、实地考察、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加深理解;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假设和结论,培养元认知能力。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创新性、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表现。
探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其独特的教学策略,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终身学习和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