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逻辑,启迪教育智慧 ——吴中区迎春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历史教研组读书分享活动
探寻历史逻辑,启迪教育智慧
——吴中区迎春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历史教研组读书分享活动
一、 好书推荐
本学期历史教研组选取了张兆金老师的著作《历史的逻辑与教育智慧》作为阅读书目。作者张兆金老师认为思维教学大于知识教学,思维的生长在于建构历史逻辑,讲好历史,运用教育智慧。因此,《历史的逻辑与教育智慧》精选了基本的、典型的史实和史料,在知识、思维和问题三个维度不断打磨,力求呈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全景图。这让我们对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二、 读书沙龙
1月2日上午,历史教研组全体成员在研读了《历史的逻辑与教育智慧》一书后,齐聚一堂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互相交流讨论,以学促教。
韩璐璐: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范畴是指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以及概念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辩证思维的一条基本原则。
初中历史是通史的呈现方式,其典型特征是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整合在一起,突出整体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通史体例的历史教学该如何设计呢?张兆金老师在《历史的逻辑与教育智慧》一书中提出,“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主线架构下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讲好通史架构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知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是构成历史内容的三个基本要素,抓住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形成结构是讲好历史的关键。比如,在讲大变革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我们是先讲封建经济?还是先讲诸侯纷争,再讲变法和百家争鸣?每位老师的处理方式都不太一样,其关键一点是,找到一条教学主线。对于中国古代史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主线,关注点在民族关系上。所以 ,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从秦人的自卑到逐步融入华夏认同,在诸侯纷争和变法图强中不断奋起,推动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最后借助法家重建社会秩序。这样的设计就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建完整的历史画面。
通过历史逻辑抓主流、抓方向,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是提升初中历史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有效方式。
杜晓旭: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讲到史料实证,胡适有一段话具有方法论意义。他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治史者可以大胆的假设,然而绝不能作无证据的概论。”
史料作为证据,在教学中首先是为史实服务的。比如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精美玉器,还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等,这些表明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但不能明确反映王权的存在,不能判断其进入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这就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史料来判断史实,而不要过分解读。
钱晓丹:
历史知识的意义存在于相互联系之中,构建“点—线”联系是讲述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跨度长达361年,时空变幻,史事众多,如何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清晰明了地学习本阶段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而贯穿本单元的教学主线是民族交融,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为生动的“点”串联其中,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环环相扣的意义关联,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
三、 学有所悟
读书是持续的学习,学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阅读本书,不难发现逻辑与教育智慧的有机结合,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效率,也影响着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将继续秉持“4+”互动课堂理念,打磨课堂,注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相信在持续的学习中,迎春大家庭能够在抱团成长中,共研共学,齐步并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